代际差异是态度问题,而非年龄问题——破除世代迷思
若轻信某些媒体论调,你会以为当下各世代之间横亘着无法跨越的文化鸿沟:X(一般指 1965 年至 1980 年代初期出生的人)世代看不懂 Z 世代(一般指 1997 年至 2012 年左右出生的人),Z世代理解不了 Y 世代(即 “千禧一代”,通常指 1981 年至 1996 年间出生的人),而婴儿潮一代(通常指 1946 年至 1964 年间出生的人)则觉得根本没必要理解任何人。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就像所有刻板印象一样,代际差异自人类繁衍之初就存在。而我们也始终能找到和谐共处的方式。
但这不意味着构建成功的跨世代团队毫无挑战。人均寿命延长使得职场首次出现五代同堂的景象。地球上共处着六个世代,其中四个世代在媒体娱乐行业展开职业竞争。
在 CineSparks 系列线上对谈中,Rx Media Productions 高管 Rossy E. Eguigure(X世代)、Company 3 制片助理兼好莱坞专业协会委员 Beatriz Rodriguez(Z世代),以及福克斯制作与后期总监 Payton List(千禧一代)暂时摘下世代标签,承诺不嘲笑彼此的文化印记,共同探讨了“跨代合作,构建团队”这一议题。
多元沟通风格
“人均寿命延长使得职场首次出现五代同堂的景象。地球共处着六个世代,其中四个世代在媒体娱乐行业展开职业竞争。”
Payton、Rossy 和 Beatriz 一致认为,沟通方式的差异是阻碍代际协作最令人沮丧的壁垒。她们指出,老一辈可能确实更青睐面对面会议和电话沟通,而非年轻世代惯用的即时通讯和协作平台。Beatrix 坦言:“我曾经历过观点和贡献未被充分重视的情况”,并强调“所有世代都需要共享工作空间、协同合作——忽视年轻声音就意味着错失创新机遇”。
但三人都不认为沟通是不可逾越的障碍,所谓“每个世代都只说自己的语言、只与同代人交流”更是无稽之谈。这更多是各世代选择使用让自己感到舒适和可控的工具而已,随着经验积累,所有沟通障碍都将迎刃而解。
指导不可或缺
众人达成的共识是:当不同世代真正展开对话,许多假想中的问题根本不会存在。而促成这种对话的最佳方式,正是导师制与指导计划。
Payton List 指出,将导师制当成老一辈单向灌输“金口玉言”的权威通道是一大误区。“我认为指导关系是双向的。即使作为导师,你也能从学员身上获益良多。过去担任导师时,我感觉自己的收获可能比学员更多,因为这种相互学习实在太珍贵。”
作为好莱坞专业协会后期制作女性委员会成员,Rossy 在专业层面也有同感。“我一直在指导好莱坞的青年才俊们,正如 Payton 所说,这种教学相长的关系令我受益匪浅。”
这场专业同仁间跨代对话的真正发人深省之处,不在于他们有何分歧,而在于他们早已达成诸多共识:关于构建跨代协作的方案高度相似;对 AI 在创意产业的潜力与作用看法一致;都认同健康的工作生活平衡至关重要。
这里展现的是文化共鸣而非冲突,所谓代沟其实并不深刻。千禧一代的 Payton 说自己讨厌打电话,认为婴儿潮一代“有事必电联”的行为很好笑;X 世代的 Rossy 自诩“拥抱派”,最爱当面聊。听起来十分符合大家对各世代的刻板印象。
可Z世代的 Beatriz 坦言,她偏偏爱打电话——这在她那一代里算“异类”。但她反问:为什么不能?“一通电话就能把想说的一次说完,多省事。”
这不正是关键?稍稍变通,留点空间,学点新招,把标签收起来,很快就会发现:我们其实没那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