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ina Lee Storm、Eric Roth 和 Mike Urban 探讨前后期制作流程
电影制作存在一个被浪漫化的想象:纯粹的光影与艺术从摄影机镜头直达银幕,毫无损耗。创作过程中的任何元素都不会丢失,观众看到的完完全全是导演和编剧构想的画面。
然而电影制作从来都不是这样运作的。这门能创造完美世界的艺术形式,其制作过程本身却从未完美过。恰恰相反,电影制作是个华丽而混乱、多头并进的复杂过程——即便在数字化的新形态下依然如此。
深谙此道的三位专家分别是:视效总监兼创意技术专家 Eric Roth、The Rebel Fleet 和 Konsol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Michael Urban,以及获奖制片人兼资深媒体娱乐高管 Christina Lee Storm。在 CineSparks 举办的“电影制作的未来:从制作到后期的流程优化”线上对谈会上,他们指出:数字技术承诺给电影人的全新控制力尚未达到巅峰,并深入解析了其中缘由与未来趋势。
元数据管理之道
Eric、Mike 和 Christina 一致认为,数字技术产生的庞大数据量本身就是一个问题。问题不在于数据没有被采集、被丢弃或丢失;而是紧张的拍摄节奏意味着这些数据很难有条不紊地传递到后期或视效环节。数据确实存在,但没人能完全确定它们究竟“存在”于何处。
Mike 指出,这种情况甚至会导致视效团队不得不在片场重复采集数据(实质上是无效劳动),以避免后续耗费时间搜寻素材。他坦言最令人沮丧的是,通过图像文件中的元数据来采集、保存和分发信息的机制其实早已存在。他解释道,如何将其转化为高效可靠的工作流程,很可能将决定未来电影的制作方式。
通过 Eric 为《Europa》项目构建高效新流程的案例,您将了解到他和 Mike 如何启动工作,以及如何运用元数据策略优化制作到后期/视效的交接流程。此外,两位专家还将剖析“后期修补”这句行业老话(本就非上策)为何正在演变成极度危险的陷阱,以及为何实现艺术构想的技术路径规划必须不断前置到创作更早期阶段。
电影制作始终依赖于不同专业技能间的相互尊重——而这些技艺的协作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过多年试错打磨出的非正式合作默契。这种协作近乎本能——每个工种都清楚其他环节的需求和可用资源。Eric、Mike 和 Christina 指出,现在需要的是一个更适应数字时代、同时保留这种本能默契的流程,以及随之而来的相互信任。
Mike 和 Eric 之间那种惺惺相惜的敬重之情,在整个线上对谈会中清晰可闻。自称技术主义的 Mike 与职业创意人 Eric 深知彼此不可或缺。但你仍能察觉到他们的挫败感,因为现有工作流程尚未匹配这种协作需求。至少目前如此。
优化制作流程
但 Eric 表示,他对目前的发展态势感到振奋。“我期待这个过程能变得更加流畅,当实现这一点时,它将为全球创造更多可能性,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因为世界各地确实有许多人不仅渴望尝试新事物,更渴望学习。”Mike 也对数字化工具普及带来的民主化效应表示欢迎:如果能优化制作管线和工作流程,赋能创作过程,借助系统集成、自动化和工具普及的优势,我们就能用更低的成本产出更多优质内容。”
对 Christina 而言,这意味着令人兴奋的界限模糊化现象。“最有趣的是,特别是在虚拟制作领域,制作环节正在将前期筹备工作不断提前——同样地,制作与后期的界限也在模糊。我确实感受到技术和工具正让我们拥有更灵活的创作空间。”
这正是本次线上对谈会背后的深层意义。三位在业内各有所长的专业人士,正在探索整合彼此专业领域的最优解。